“为了胜利向我开炮”这句台词是电影《英雄儿女》主人公王成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呐喊。电影中王成的原型之一就是新中国第一位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电影中的壮烈情景,就是他在朝鲜战场上最真实的写照。
时间回到1922年,杨根思出生于江苏省泰安县一个贫穷的佃户家庭。6岁时,由于地主逼债,父母先后积郁而亡。迫于生计,他和哥哥四处乞讨,8岁时到地主家放牛,12岁跟着哥哥做起童工。可以说,他的童年是非常悲惨的。1944年,22岁的杨根思终于到了改变命运的时刻,他成为了一名新四军战士,由于表现突出,一年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作战英勇,在军中获得了“爆破大王”的称号,还曾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1950年11月29日清晨,在朝鲜长津湖东南面的小高岭,此时志愿军的防御工事已被炸成了平地。小高岭上一片死寂,只听到上空敌机的轰鸣声。奉命扼守住这片阵地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20军58师172团3连,在“联合国军”美陆战1师连续8次的进攻下,如今只剩连长杨根思一人。他知道这异常平静的背后将迎来一场生与死的暴风雪,面对着敌人即将发起的第九次进攻,满脸血迹的他收拢了阵地上仅存的武器,一包炸药、三颗手榴弹、还有一支驳壳枪。在整理了一下破碎不堪的军装后,他默默地走向了小高岭的最高处。回想起上战场前立下的军令状,杨根思抱起炸药包,神色凛然的拉响了导火索。随着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杨根思这位优秀的志愿军战士将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8岁,他与那40个冲上来的“联合国军”一同消失在了火海。
杨根思用生命信守了“人在阵地在”的誓言。在危机时刻,这个浑身是胆的英雄,为了祖国,为了救助朝鲜人民,用自己的血肉守住了这片小高岭。他仅带着30多名战士,拖住了美军一个师一天一夜,成功为其他志愿军部队完成作战计划赢得了时间。几乎就在杨根思拉响炸药的同时,后方部队赶到形成了包围,将大部分美军歼灭。这一战扭转了整个朝鲜战争的局势,成功的将战线稳定在了三八线附近,粉碎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迅速占领朝鲜北部的企图。
直到今天,杨根思的“三不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学习——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在新时代的今天,这种精神依然在激励着党员干部攻坚克难,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