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毛泽东同志于1938年5-6月间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文章《论持久战》。
1938年5月,抗日战争进入到全面抗战的第十个月。军事层面上,日军大举进攻,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相继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国民党军队在正面军事战场上节节败退;政治层面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也呼之欲出;思想层面上,国内没有形成对抗战的统一认识,在国民党内出现了“亡国论”和“速胜论”,一部分人因日军进攻势头凶猛,国民党军队在军事上严重失利,产生了悲观失望情绪,认为中国很快就会亡国。与此同时,国民党内的另一部分人却在幻想着依靠外援迅速取胜。1937年8月淞沪会战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指望英法美等国能直接出面干涉并要求苏联出兵。有人认为只要苏联一出兵,中日战争只要三个月就可以解决。当然在全国抗战的阵营中,也有很多人认识到中国的抗战将会持久的进行,并且相信中国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但问题是中国怎样去和日本侵略军进行持久战,怎样才能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呢?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感有必要对抗战爆发以来的经验做个总结性的解释,特别是着重研究持久战的必要。1938年5月,毛泽东同志开始废寝忘食地写作。经过艰辛创作及反复修改,《论持久战》被公诸于世。在当时的背景下《论持久战》无疑像雪中送炭一样给中华民族吃下了“定心丸”,同时也指出了战争的走向。
《论持久战》共21个问题,其中前9个问题主要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12个问题主要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论持久战》中指出了中日双方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这里解释一下第二点,毛泽东同志认为目前日本属于快要死亡的帝国主义,它已处于退步时代,此次战争发动属于带最后挣扎性的冒险战争。当时的中国虽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它又处于历史上进步的时代,进步在于它已经不是完全的封建国家,已经有了资本主义,有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有了已经觉悟或正在觉悟的广大人民,有了共产党和党领导的中国红军,有了数十年革命的传统经验。基于这些特点和一年来的抗战实践,毛泽东同志提出抗日战争必然是一场持久的战争而中国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他提出抗日战争要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抗日战争形态是犬牙交错的战争,战线内外、包围与反包围等情况错综复杂。对具体战略方针和作战形式也做了预见。毛泽东同志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兵民是胜利之本。要放手发动群众,建立巩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站在今天角度回看《论持久战》,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对战争的走势判断是如此准确。其实早在1916年毛泽东同志就判断出二十年内中日必有一战。抗日战争的整个过程也正如《论持久战》中描述的那样经历了三大阶段。文中很多预测都与事实高度相符。例如:最终抗战时间真如毛泽东同志所预料的,不是速胜,也不是亡国,而是持久战,用了8年时间。《论持久战》可以说是毛泽东同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