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由李婷婷讲述的《党章守护人——张人亚》。
图片上的一座衣冠冢,“主人”便是张人亚,原名守和,字静泉,1898年出生。正是在这座衣冠冢中,秘密存放着党的重要文件和书刊,其中就有中共二大制定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部正式章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建工作的完成。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在上海秘密举行。会后,党中央印了一批小册子,把党章、决议等共计10个文件印在册子上发给党员。张人亚作为上海最早的21名工人党员之一,也获得一本。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笼罩着上海。张人亚深知这些党的文件和马克思主义书刊对中国共产党来说非常重要,决不能轻易烧掉或者落入敌人之手。经过再三考虑,张人亚决定将这些党的文件和书籍,冒险从上海秘密带到宁波镇海的乡下去,委托自己的父亲代为保管。
父亲张爵谦虽然只是个普通的贫苦老百姓。但他生性耿直,深明大义,思想进步。父亲对于张人亚在上海参加共产党非常支持。张人亚深知他父亲的为人,并相信他一定会接受这个重托。此时的张爵谦并不知道这是他与儿子的最后一面,他只顾着为儿子藏好书籍。几天后,张爵谦编了个“不肖儿在外亡故”的故事,装作很伤心地对邻居说,他的二儿子静泉长期在外不归,毫无音信,恐怕早已不在人世。
接着,张爵谦带人在霞浦镇村东面的“长山岗”上,为张人亚和他早逝的妻子修了一座墓穴合葬。张人亚一侧是衣冠冢,放置的是空棺。张爵谦用好几层油纸把儿子从上海带回来的党的珍贵资料,精心包扎好,以防受潮霉变。之后再秘密藏入空棺。为防不测,谨慎的张爵谦没将儿子的全名刻于碑上,只刻了“泉张公墓”几个字。儿子的秘密就这样随着棺材被尘封进了黄土里。从那时起,张爵谦老人就独自守护着这个惊天秘密,盼望着与儿子重逢的那一天。直到新中国成立,张人亚也没有回来。寻子成为耄耋老人张爵谦的唯一牵挂。百寻无果后,疾病的折磨让张爵谦意识到自己时日无多。他想:“共产党托我藏的东西,一定要还给共产党。”张爵谦挖开墓穴,揭开了“衣冠冢”之谜,并要求三儿子张静茂将这些文件交给上海的相关部门,再转呈中央档案馆予以保存,这部《中国共产党章程》才得以重见天日。
由于张爵谦当年采取了防腐措施,这些在墓地里埋藏了二十多年的文件书报完好无损。张人亚用生命守护的这批珍贵文物一共有36件,其中21件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他所保存的中国共产党第一部章程的小册子更是目前唯一存世的中共二大中文文献,极其珍贵。此后几十年,张人亚的家人一直没有放弃寻找失踪的亲人。直到2005年,事情终于有了转机。一个偶然的机会,张家人查到一份1933年的《红色中华报》,报纸刊登了一篇题为《追悼张人亚同志》的文章,这才得知,早在1932年张人亚便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这份悼词中,张人亚被称为“最勇敢坚决的革命战士”。
张人亚父子冒着生命危险的守护,让我们看到了追求真理的赤诚之心。他们坚信党的事业是崇高的,革命一定会成功。为了党的利益和革命的胜利,他们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他们守护的不仅仅是这些文献,更是共产党人的信仰和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