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由金玥讲述的《陈望道的故事》。
陈望道,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家,新文化的运动先驱。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担任旷世巨着《辞海》总主编。他是《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首译者,建立了我国修辞学的科学体系,为我国语言学的现代化、规范化、科学化作出贡献。
1920年初,陈望道受到戴季陶的邀请翻译《共产党宣言》。当时戴季陶先生认为若完成这项工作,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对马克思主义要有深入的了解,二是至少要精通德英日三门外语中的一门,三是要有较高的语言文学素养。作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员、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陈望道对马克思主义有着深入的了解,同时精通日语、英语,陈望道在日本留学期间主攻文学,语言功底优秀,并且看过日文版的《共产党宣言》,同时对马克思主义充满崇敬与信仰,因此他是翻译这本书的最佳人选,于是他欣然应承。
为了有一个安静的环境,能安心的译书,陈望道回到浙江义乌县分水塘村老家,躲进年久失修的柴房,屋里除了铺板和两条长凳什么都没有。南方山区的春天,夜里依然寒气袭人,加之坐的时间长了,手脚冰冷至发麻酸疼,陈望道毫不介意。为力求达到最精确的翻译,他参考了日文版和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一丝不苟、时时刻刻聚精会神,斟词酌句。译文不足两万字,但陈望道“费了平时译书的五倍功夫”,除了短暂的睡眠时间,他全身心投入翻译中,一日三餐和茶水都由母亲送入柴房。
一天深夜,陈望道的母亲心疼废寝忘食的儿子,送来粽子给他当点心充饥,外加一碟红糖沾粽子。等母亲来取碗筷时,发现儿子满嘴乌黑,红糖却原封未动。老人家爱怜又带几分生气问道:“吃完啦,这糖甜不甜呀?”陈望道仍浑然不觉,头也不抬说:“甜,真甜。”母亲无奈地笑笑说:“你倒是自己看看,墨汁都被你蘸完啦。”陈望道这才意识到自己蘸的不是红糖而是墨汁。
1920年4月末,陈望道终于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全文翻译,同年8月在上海首次出版印刷1000本,很快售空,成为当时国内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陈望道后来成为了我国着名的教育家、翻译家,他误把墨汁当红糖的故事也一直流传至今,而他做学问专注、痴迷,一丝不苟的精神也一直影响着后人。
使命在肩,步履不停。真理也是有味道的,甚至比红糖更甜。正因为这种无以言喻的精神之甘、信仰之甜,无数的革命先辈,才情愿吃百般苦、甘心受千般难。心有所信,方能行远。这种信仰的味道,只有真正的共产党人才能品味得到。共产党人面对一场场严峻的考试,不仅没有被考倒,反而无数次考出了让世界惊叹和震撼的好成绩,让世界看到的是一个更加繁荣富强的中国,一个更加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共产党。
2021年5月20日,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与复旦大学档案馆合作推出的仿真影印本《共产党宣言》(纪念版)在上海图书馆首发。这一影印本正是据上海图书馆藏、陈望道译本第一版、第二版印制,真实再现了这部珍贵文献的历史原貌,带领我们重温经典、追溯信仰源头,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