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视频请见本院微信公众号“大连开发区检察”,以下为解说文字版)
为进一步加强检察机关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引导广大检察干警坚定理想信念,营造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学习氛围,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人民检察事业,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检察院党总支经过数月筹备,策划开展了“好书云推荐”活动,即以音视频多媒体方式介绍推荐书籍,并在院机关大厅LED大屏和新媒体阵地同步发布。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由黄秀芳主编、中国国家地理系列丛书《丝绸之路》,推荐人:张帅。
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东西方的通商之路,也是一条文化和民族融合之路。上千年来,各种文化、宗教、艺术因子如同繁星一般散落在这条文化带上,相互激发、交相辉映,在历史轮转中不断演变和生息繁衍。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象征着威严与祥瑞的《星空下的唐玲镇墓兽》、可以看到天水市的《麦积山石窟》、可以看到沟通西域与中原的咽喉之地《河西走廊》、还可以看到帕米尔高原上的《白沙湖与白沙山》。
丝绸之路东起西汉首都长安,或东汉首都洛阳,向西经河西走廊,到西域时,分南北两道,再越过帕米尔高原,进入中亚、伊朗、阿拉伯和地中海世界,最终可辗转至罗马。早在公元前138年,汉朝宫廷侍从官张骞带着百余人的庞大使团,从长安出发,踏上了通往中亚阿姆河的征程。13年后,他带回了一个信息:中亚诸国“其地无漆、丝”。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在带给西域诸王的礼品中,最特别、稀罕的就是中国丝绸。至1877年,在《中国》一书中,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次使用这一提法,他把“从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连接中国与河中以及中国与印度,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西域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一书历时两年的制作时间,全书共分六个部分,分别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天水;丝绸之路的咽喉:河西走廊;新疆南线;新疆中线;帕米尔高原和新疆北线。58位摄影师用影像立体地展示出丝绸之路中国段上的自然风光、地理地貌、人文生活和历史遗迹。
600年前,半坡人在此开启了古老的文明。此后,周人和秦人相继由关中而出,王霸天下。从长安向西,早期的路线过六盘山经宁夏固原一带,再渡黄河至武威,后来,溯着渭水而上,越过陇山,经天水一带的中道由于路线较短、补给便利成为主流。
峻拔厚重的青藏高原雄起于西南,起伏连绵的内蒙古高原横亘于北方,仿佛两个壮汉,怒目相视。如造化有意一般,一条长至1000公里的河西走廊,将它们轻轻地隔开。大汉帝国很快意识到这条如咽喉般的走廊的重要性,说道:“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沿途的绿洲城市,依托丝绸之路上的往来贸易而兴盛繁华。在《汉书》中,班固详细记录着这些城市的名字和人口,其中不少人口过万、拥兵数千。楼兰便是其中最着名的一个。
这条沿着天山南麓的绿洲城邦绵延的古道,由于玄奘的壮举,被后世称为“玄奘之路”,而它也是丝绸之路新疆段的居中要道。玄奘的身影已渐行渐远,但其他的信仰者依然行走在这条响着驼铃和马蹄声的道路上,他们将自己领悟的真理绘在那些幽暗洞窑的墙壁上。
在《山海经》中,它叫“不周山”;在汉朝,因多野葱或山崖葱翠,它叫“葱岭”;唐代,它有了一个新名字——“帕米尔”,在塔吉克语里,它是“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像一个迷宫:喜马拉雅山脉、天山山脉、喀喇昆仑山脉、昆仑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在此纠缠成结。它似一道屏障,横亘在东方和西方之间。
当新疆南线的丝绸之路古道在风沙的侵蚀下渐渐湮没时,北道却仍然是“胡地苜蓿美,轮台征马肥”的丰饶。那些久远的草原石人,目睹着骑马商旅的来来往往,仿佛也忆起驰骋纵横的峥嵘岁月。
58位摄影师用影像真实还原了从1957——2017年丝绸之路中国段60年的沧桑历史;历时18个月,行程超过1.4万公里,专业手绘师、地图编辑团队为《丝绸之路》一书绘图;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侯杨方担任本书的科学指导。于是在今天,我们看到了在壮美的自然之怀里,开放与多元的锦绣中华。
丝绸之路的意义,并不仅限于东西方之间有了一条丝绸乃至其他商品的贸易之路,双方的交换、交流、连接,表现在各种层面: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习俗,乃至对沿线国家、地区、城镇的兴亡,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丝绸之路被再一次带回到大家的视野当中。